11月8日上午,美國密西根大學講席教授張建之應邀做客第34期求真講壇,做題為《The Loci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s in a Model Eukaryote》的主題報告🚣🏻♂️。來自EON体育4生命學科相關的多個院系以及附屬醫院的教師、醫生、博士後、研究生80余人參會🦵🏿。講壇由EON体育4平台Bio-X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保界主持🎩。
主題報告環節,圍繞適應性進化中的基因組變化、各種突變類型和遺傳機製在適應過程中的相對貢獻等問題,張建之介紹了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252個不同的壓力環境中對超過3000個酵母群體進行了實驗室進化,隨後進行了適應性(fitness)測量、基因組測序🤵🏼♂️、鑒定和驗證工作,結果發現:1) 在更差的環境中,酵母群體的適應速度更快。其中部分原因是同一突變在更差的環境中往往能提供更大的增益🖖🏼;2) 酵母的適應性主要是由編碼而不是非編碼突變推動的; 3) 酵母主要使用了一小部分“適應性”基因來應對不同的壓力環境,這些基因富集在信號傳導和轉錄調控等GO term中。該項研究產生的豐富數據,為人們提供了適應性進化規律和機製的全局性視角✋。
張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激起了與會師生對進化研究的濃厚興趣🫃,大家在提問環節積極互動,例如🔨,一些關鍵通路的核心基因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性表型是否與基因多效性有關;在單一脅迫條件下演化出來的適應性基因,是否在復合脅迫條件下仍然有利於酵母的適應性🏭;腫瘤是如何演化的等,張教授就以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並解答。
講座結束後🖼,李保界老師向張建之教授頒發了第34期求真講壇的演講牌。
本次講壇整體滿意度100%,與會者表示🍟🐈⬛,參加本次講壇最收益的是“系統學習了生物演化和進化的關系”⚱️、“了解了研究環境適應性相關研究手段”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處理數據的思路和可視化的方法”等🧑🦼🥛。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要學習研究方案與思路👮🏼,加強合作”➗。
本期嘉賓介紹
張建之教授👩🏻,復旦大學遺傳學本科,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遺傳學博士🫄,現任密西根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系Marshall W. Nirenberg講席教授,是分子與基因組演化領域著名學者,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他在自然選擇、基因重復🌙♟、適合度圖譜、基因多效性、遺傳相互作用、突變率、轉錄組進化🥑、同義密碼子使用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發表論文約250篇🍰,被引用兩萬五千余次👆🏼。他曾任國際分子生物學與演化學會主席,多年來擔任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PLOS Genetics等期刊的副主編或高級編委🦞。